泉州理工学校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595-22897755

微信

公众号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资讯 > 学校公告 >

泉州理工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

浏览: 日期:2021-11-25

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泉州理工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的全日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纳入国家计划,颁发国家承认中专学历。校址在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东滨路1699号,校园占地面积23839.3平方米,建筑面积35268.71平方米。学校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立德树人、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正心、善学、勤奋、进取”为校训,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努力提升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学校在1989年被泉州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单位,2000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2010年连续评为“泉州市文明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2、学生情况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174人,比上年度增加749人;本年度招生1525人,比上年度增加348人;本年度毕业生为629人,比上年度增加108人。在校生年巩固率保持在90%以上。

3、教师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人数209人,其中专任教师 176人。兼职教师20人,兼课教师12人。教职工学历情况:硕士学位以上9人,本科136人,大专38人,其他26人。专任教师职称情况:高级45人,一级81人,二级35人,其他15人,其中双师型87人,占49.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25.6%。

4、设施设备

学校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占地23839.3平方米,生均7.5平方米;建筑面积35268.7平方米,生均11.1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4890元,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5位,生均纸质图书12.8册,电子图书存储量10000册,体育运动场300米,篮球场3个,文化设施较完善。 

学生发展

1、学生素质

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10人,德育管理人员20人;体育课专任教师9人,美育课专任教师11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办学理念,注重班会主题制度落实,聘请教官团队负责学生生活管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文化基础课合格率72%,专业技术合格率90%,分别比上学年提高4%和2%;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89%,比上学年提高4%;毕业率100%,违法犯罪率为零。

2、在校体验

学校通过走访、问卷、座谈等方式在学生中开展调研活动。2021年9月,学校对2020级秋季入学的二年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主要从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校园安全满意度进行调查,回收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达到100%。其中理论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0%;专业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2%;实习实训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5%;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0%;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88%;校园安全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8%。

3、资助情况

学校始终把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校长吕清泉作为学生资助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并配备了专职人员、办公室及办公设备。严格贯彻落实资助政策,完善相关实施办法,细化工作流程,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通过《告家长的一封信》,发放、张贴《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单》、班会及学生大会等途径,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宣传,做到让每位学生和家长都熟悉国家相关的最新政策。学校做到广泛宣传,规范评审,确保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并及时足额发放。2020-2021学年助学金累计发放121人次,累计发放资金242000万元。

4、就业质量

学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贴近市场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完善就业管理制度,构建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2021年就业人数629人,其中在规模以上企业就业284人,在中小微企业就业345人,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人数615人,初次就业平均月收入在3300元以上,毕业生创业人数14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总体评价、毕业生对企业和学校的满意度,并根据调研结果针对性的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对相关问题逐一进行反馈和整改,得到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致的好评。2021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92%,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96%,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的满意度96%,各项率值均比上年度提高1-2%。

5、职业发展

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研究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策略,认真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类型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对接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明确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要积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全面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建立和完善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利、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需求向纵深发展。

学校坚持面向职业。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综合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和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在内的“三模块”课程体系。确立了“行业企业调研---工作分析--专家论证—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专业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实际工作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为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考证率、对口就业率”逐年提升,毕业生一年就业稳定率在90%以上。

6、升学情况

2021年毕业生629人,其中245人参加高职分类考试,243人分别被省内22所高职专科院校录取,录取率达99%。许昭兰、周小湘两位同学以696分成绩上本科线,许昭兰同学被厦门医学院本科专业录取,周小湘同学以全省专科医药类第三名的成绩被漳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录取。

教育教学

1、专业建设

学校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药剂、幼儿保育、建筑工程施工、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会计事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十大实用型专业。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学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我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方面,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近几年来不断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系统科学地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修订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流程。

2、教学改革

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不断调整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1/2。同时,学校不断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队伍建设

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质。学校根据教师结构、师资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现状,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在专业建设中重点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及一线技术或管理人员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其他生产性实训。学校注重对全体专、兼职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跟踪评价,每学年末通过师德调查、个人自评、同行互评、考核领导小组总评、学生反馈等途径进行考核,有效推动师德建设。学校还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建立健全教师储备机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培养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思想品德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制定了教师行为准则,坚持开展教师政治学习,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并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所有教师每学期参加一次的校本培训,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为学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学校还通过组织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数字化校园应用等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对信息化的理念认知,有力推动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同时,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远程培训等方式,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许多环节,形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教学为主、课堂讲解、示范教学为内容的教学体系。

4、质量保证

近年来,学校按照基本素质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相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通的原则,积极吸收借鉴省内外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同时,主动面对社会和市场,以技能大赛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和模块化教学方式。学校要求每个专业必须通过2—3个职业技能考核,实施“多证制”,以此为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突出重点,强调职业特色,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5、规范管理情况

学校坚持科学管理,不断健全管理措施,通过狠抓常规教学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教学管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严格并注重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制定了涵盖教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印发了教学管理手册。每个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通过在校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听(评)课(每学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组长听课8学时以上)、实践教学巡视、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教学评价、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学校组成以部门领导、教师同行、学生为评价主体,每学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张榜公布,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生管理:学校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每周只有双休日白天可以自由外出),并推行中层以上干部、政教员轮流值班制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校园环境建设、文明礼仪教育、法纪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加强学生管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三支队伍建设,加强了组织领导、完善了考核激励长效机制。

安全管理:在完善学校各项安全保卫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自查自纠相结合的安全管理机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坚持领导带班和政教员值班、教官宿舍值班制度,确保每个区域24小时都有值班人员。定期对校舍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利用班会课实施两周一课的安全教育进课堂活动;以季节性安全宣传教育为重点,学校聘请法治副校长,组织由司法、法院、公安、街道等部门举行大型安全教育会,开展安全、禁毒、防诈骗、校园欺凌等教育。定期开展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宿舍违禁品检查、校园安全值班巡逻、周边安全隐患排查等。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求生技能。学校全方位实行电子监控,开通智慧校园,两道大门6个专职保安24小时值班,严格执行外来人员及车辆登记制度,避免各类针对师生的侵害事故的发生。疫情防控时期,注重做好人员管控,按疫情防控要求做好“三码联查” 和测温、带口罩等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岗位职责。为提高校内资金使用、分配的合理性,做到用款有计划、收支有标准、分析有资料、监督能到位。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收费规定和收费标准,不乱收费,学校收入由财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执行收支两条线。及时定额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定期公布学校财务收支状况。

后勤管理:坚持“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后勤服务宗旨,坚持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整洁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学生吃到卫生、可口的饭菜,推行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用餐制度。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共同营造温馨家园。加强用水、用电、办公耗材管理,倡导“节约型”校园。

科研管理:学校通过制度引导和经费支持,把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管理队伍建设:为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素质,学校不断加强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经常性召开管理干部会议,开设专题讲座,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化管理模式、增强管理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加强中层干部管理队伍建设,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新鲜血液,激发年轻干部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信息化管理: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校园平台,运用教务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登记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平台和智慧校园等系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现系统排课、查阅课表、查阅授课任务、上传学生成绩、学生成绩查阅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信息化办公手段,并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努力提高全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收集、管理和使用学科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有效教学手段。

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就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市内外8家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5家知名企业主动将我校确定为人才培训基地,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共赢的发展模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学生实习实训

学校拥有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计算机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场地面积大,设备设施先进,数量充足,种类配备齐全。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有4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工位数420个,实训开出率100%,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现场、设备和技术力量的优势条件,弥补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在门类和数量上的不足,确保实验实训教学的实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社会贡献

1、人才支撑

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对专业人才的新的类别需求、层次需求和数量需求,医药卫生类、幼教类、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等不少行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单位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短缺,出现了“技工荒”,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也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很大。我校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我校毕业生专业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能把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也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从就业地域看,我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达90%以上,专业人才供给结构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高度吻合。

2、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条件等资源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引擎”。选派骨干教师30余人,参与校外便民服务咨询点,帮助市民解决相关问题;积极倡导教职工义务到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捐赠、心理咨询、帮扶等“献爱心”便民服务;承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考务工作,充分发挥技能鉴定站的服务功能。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展示我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传播正能量、展示新形象,扩大我校社会影响力。

3、服务抗疫

疫情期间,我校积极参与防控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校内疫情防控的同时,组建抗疫志愿服务队80多人,到疫苗接种点和核酸检测点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投入了2400多个工作日,为市民提供服务,现场维持秩序等,深受广大市民好评。

举办者履责

1、经费保障

2021年,我校预算总收入基本满足现有学校条件改善和教学设备投入,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或截留经费等现象发生。2021年自筹资金500万元用用消防安全项目改造。自筹资金近百万元,聘请教官团队,加强学生准军事化管理,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政策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特点。学校与行业内院校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探索建立符合现代服务业和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多元化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和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坚持走现代职业教育创新之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合作办学及共建精品专业,促进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和水平提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三是强化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

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主要问题

管理方面:生源质量偏低。社会对中职学校有偏见,家长愿意把子女送入普高,导致生源素质偏低,加大了管理难度,使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教育教学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继续提高。

校企合作方面:深度不够,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长效机制尚需完善。

2、改进措施

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家长对职校认可度,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努力拓宽办学渠道,寻求合作单位,考察市场需求,争取开展订单式招生培养,扩招生源,广固办学基础。

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不断添置、更新实训设备,对实训场地进行模拟生产场景改造,不断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培养合格人才。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体系。

学校按照“高标准谋划、精教育管理、强特色发展”的总体教育工作思路,进一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就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在办好原有传统及特色专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请添加QQ ×
24292299862
请添加微信 ×